close

首先預設freud的理論框架:

母親,戀母情結,弒父,陽具奪取,自立

告白提出對這種結構的解構,重新掙脫結構,立新條件,克萊恩提出對於斷奶的某種不完全現象,這種現象不得不歸咎於母親,然而,其孩子本身所具有之過度想像若不完全也會產生問題.

於是對於母體的脫離和掙脫結構,是否完全可以解決?再生?沒有了母親的再生?並且自立為王的,自己作為陽具的基本自我,不再只是cogito,作為絕對的存在者必須殺掉母親?

告白中對父親的忽略本身故意忽視對陽具的重視,或者貶低父性/男性/陽具/威權,以學生/未成年為主要談論對象,但是卻被母親/老師/復仇/情感所掌握,其中關於理解/理性卻被忽略(如被殺的學生,唯一理解人),除此之外,對母親的根本抗拒,和母親對於其孩子的遺棄,都一直表現出來.

不論是母親殺子還是子殺母,都破壞結構,然而卻巧妙的轉換成某種其他意象,因為不敢跨越freud的界限,雖然其實已將之解構.

對母親的某種距離和想像的母親,這種距離不得不讓人感到對其所產生的個體和個體情感感到好奇.freud將母親轉換為情人,告白則將母親轉換成殺人犯,成為一種威脅的存在,如此,如同marx對母親的關係,這種關係不同於proust.另外,父親的永遠缺席或許帶來另一個新的想像,陽具不再是重點,而是某種怨恨或某種情緒性的,自我存在的存在感.或許是dasein?一種自為的,不得不的存在,其他的一切都被包含在內,除了母親,當然這個母親不能是sein,而只能是另一個dasein.

母親/女性與死亡的關係,死亡本能和快樂本能,極端的兩種情緒起先面對的是做為母親的這個實際客體,這個對象不論是想像還是理性推論,都佔有極大的影響力,是一個投射的根本對象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ino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